倒履相迎
倒履相迎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急忙迎接客人而把鞋子都穿倒了,比喻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热情迎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蔡邕是当时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音乐、天文等领域,名重一时。但他从不摆架子,特别喜爱结交有真才实学的人。 一天,蔡邕正在家中休息,家人突然报告说,门外来了一位自称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立即跳下床来,急急忙忙地穿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过匆忙,他竟然把右脚的鞋子穿到了左脚上,左脚的鞋子穿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穿着。
站在门外的王粲看到蔡邕这副模样,不禁抿嘴笑起来。蔡邕的这一举动让家中的其他人都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没想到蔡邕会对一个年幼瘦弱的孩子如此尊重。然而,蔡邕却对家人说:“这位王粲,才华出众,我蔡邕都不如他呀!我家的全部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送给他。”
王粲确实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出身名门,是“建安七子”之一,年少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记忆超群,过目不忘,曾写下《登楼赋》和《七哀诗》等千古传诵的名篇。此外,他还擅长下棋,能够迅速地将被搞乱的棋局重新摆好,令人佩服不已。
蔡邕以极高的礼节和热情迎接了王粲,这充分展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传为佳话,并引申出了“倒履相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客人或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
很多人都是从《三国演义》中接触到这个成语,曹操的“倒履相迎”并非真实发生于其身上,虽然这个情节在小说里被描绘得生动有趣,但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实际的历史典故是东汉末年的蔡邕对王粲的热情接待。
在三国时期,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和求贤若渴的态度闻名。当他得知谋士许攸前来投奔时,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诚意。据说,曹操当时正在洗脚,听到许攸来访的消息后,他迫不及待地倒穿鞋子出来迎接,以示对许攸的尊重和重视。《三国演义》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文学加工。
老友多年未见,一听说他要来,我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早早就在车站倒履相迎,生怕错过见面的那一刻。
近义词:
热情款待:表示非常热情地招待客人,给予周到的关怀和照顾。
跣足出迎:同样表达了因急于迎接而顾不上礼节的急切心情。
反义词:
拒之门外:明确表示拒绝客人进入。
冷若冰霜:形容态度冷淡,像冰霜一样难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