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目属于原变态,被认为最原始的昆虫变态方式,变态过程中,还有一个亚成虫的阶段,稚虫羽化后的个体称为亚成虫,有飞行能力且外形和成虫相似,性也已经发育成熟,但体表,翅膀上有一些微毛,半透明,基本上不动,亚成虫再蜕皮后变为成虫,目前来说,是唯一的能飞之后还蜕皮的昆虫类群。
蜉蝣多生活在水质较好的水体里面,对水质的变化很敏感,所以经常被当做监测水体污染的指示昆虫。
不全变态其实还可以细分,分为
半变态指的是稚虫和成虫各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的。
比如像蜻蜓目,稚虫生活在水里,经过羽化长出翅膀后成虫脱离水域生活,稚虫的体态和成虫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蜻、蜓、蟌还有昔蜓的稚虫都叫水虿,长的其实也有挺大区别的。
除了蜻蜓目,襀(jì)翅目昆虫也是属于半变态,也就是俗称的石蝇,其稚虫也是生活在水里,虽然也叫蝇,但是和苍蝇关系远了去了。
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会遇到石蝇,但是襀翅目昆虫其实广泛分布在除南极以外的地区,我国记录的就有超700种,只不过它们的稚虫主要生活在氧气含量较高的洁净水体中,对水质环境的要求高,和前文讲到的蜉蝣一样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污染指示昆虫,成虫也是生活在溪流之类水体旁边的石头上。
渐变态指的是若虫和成虫各方面都比较相似的,绝大多数的不全变态都是属于这种。
非常常见的一类昆虫,蟋蟀,螽斯,蝗虫,蚱蜢,蝼蛄之类的都是,它们有个共同的明显特征就是,充满肌肉感和力量感的后腿。
驼螽,我们常说的灶马,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onica就是它们中的一员,普遍的粗短身材大驼背,比体长还长的触角,还是很好认的,经常在垃圾堆垃圾桶之类的地方出没。
蝼蛄,很多地方叫土狗子,辨识度很高,挖洞生活在土里面,为了挖洞前足特化成了发达的开掘足,而作为直翅目标志性的后足反而退化了。
螽斯这一类物种很多,内部各种差异性就很大,共同特征可能就是左右翅大多数是相对立起来的,形成一个三角,像常说的蝈蝈,纺织娘,露螽,拟叶螽都是。
蟋蟀,常说的蛐蛐就是指的蟋蟀,翅膀都是平铺在背上的,相比螽斯大多生活在草丛灌木上面,它们主要生活在草丛地下以及地下洞穴中,当然也有生活在树上的,比如黄蛉,只是比较少了。
沙螽,这一类有一些是“怪物”级别的,基本上是遇不到。
蚱蜢蝗,蝗应该是最常见的,其次是蚱,蜢就比较少了。
这一类,主要就是我们常说的竹节虫,还有比较少人听过的叶䗛,拟态高手,有模拟树枝的,也有模拟树叶的。
这个相信都不会陌生,标志性的大镰刀,应该不会有人不认识。
会被误认为螳螂的,螳蛉算一个吧,但这里面差的比较远,螳蛉是脉翅目的。
包括常说的蟑螂和白蚁,这两者从外表看上去好像没啥关系,原来也的确是分属两目,只是后来经过各种深入研究,原本白蚁所在的等翅目被并入了蜚蠊目,其实螳螂跟它们的关系也是蛮近的。
蠼螋,这一类的辨识度也很高,屁股上有两个夹子,经常也被叫做夹子虫。
蠼螋还有个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们的翅膀,看上去小短翅膀,展开来还是蛮大的,而且它的翅膀折叠方式可能是昆虫里面最复杂的形式。
这一类都很小,名字可能不熟,但有些种类在我们家里有时候还挺常见的,是仓储类害虫,比如书虱,吃五谷,衣服,还啃你的书,这最讨厌了。
俗称足丝蚁,虽然叫蚁,但和蚂蚁其实没什么关系,国内主要分布在南方,一般都是在树皮表面或者缝隙筑巢,用丝筑巢,形状大小通常都是一个仅仅能够住的下它自己的管形通道,有的还会在上面粘点沙子灰尘什么的“装饰”一下,这个和袋谷蛾的幼虫有点像。
代表性的就是蝽和蝉,这也是一个并起来的目,蝉原来是同翅目,现在是半翅目同翅亚目。
蝽就是常说的臭虫,但极具多样性。
蝉,我们熟知的可能就是知了猴什么的,多样性相比蝽也是不差的。
半翅目肯定不止这两大类,像蚜虫,蚧壳虫等等,也都是这个大家庭的。
缺翅虫,孑遗物种,一般人碰不到它们,国内仅记录有5种,其中中华缺翅虫和墨脱缺翅虫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相比上面说的缺翅虫,它们就更厉害了,国内分布的两种,中华蛩蠊和陈氏西蛩蠊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过渐变态,指的是幼虫期向成虫期变态时要经过一个不吃不喝又不咋动的类似蛹的阶段,比渐变态要复杂,常见的也就是俗称蓟马( jì mǎ)的缨翅目,害虫,养花养草的估计没有不讨厌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