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河一线一新区:济阳城市IP乘数效应赋能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04-14 15:03:00

编者按:城市IP,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标识符号,不仅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达,还是城市精神传承的具象化载体,更是城市能级跃升的助推器。近年来,济阳区立足禀赋优势和发展实际,充分聚合文化、历史、产业等资源,创新打造了“一河一线一新区”城市IP。这一独具特色的城市标识不仅彰显了济阳的历史文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济阳人民的奋斗梦想。如今,“一河一线一新区”已升华为济阳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这一城市IP的打造,不仅提升了济阳的城市品牌和吸引力,也形成了将文化符号落地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在城市产业升级、生态建设、文化繁荣等各领域,持续激发着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济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跨越。九曲黄河奔流而来,又浩荡东行而去。

鲁网4月14日讯这条奔腾数千年的大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最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滋养了一方土地。

大河昼夜不舍、川流不息,在济南留下了183公里长的身躯,成就了这座天下泉城。

大河滔滔、扬波万里。济南北部的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变,依黄河而兴。

近年来,济阳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创新性打造“一河一线一新区”城市IP,以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为基底,以北纬37度黄金产业带为支撑,以济南北部新区建设为引擎,持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济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河”即黄河。黄河穿境而过,作为济南市黄河流经长度最长的区县,也是黄河下游地区唯一一个中心城区紧邻黄河的区县,千百年来拥河发展的自然文化积淀,塑造了济阳特色鲜明的生态基底与文化脉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一线”即北纬37度线。这条全球公认的黄金纬度线,横贯济阳,赋予济阳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与产业禀赋,曲堤黄瓜、仁风西瓜、垛石番茄等一镇一品特色农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需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新区”即济南北部新区。2018年撤县设区,2021年获批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力场”、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再造一个新济阳,一个彰显黄河气派、“北起”气势的济南北部中心城区雄姿初展。

一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下的新机遇

溯源黄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血脉,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一路浩荡,东归入海。济南北部的济阳,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与济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自西南而东北,在济阳过境长度达56.5公里。济阳中心城区依偎在黄河大堤雄伟的臂弯里,宛如母亲河怀抱中的明珠。

春天,黄河之畔的济阳葛店,柳条摇曳,桐花绽放,景明日丽。黄河金浪翻卷如龙,闪烁出琥珀色的光泽,裹挟着千年沧桑与新生勃发,向东奔流不息。人们聚集在公园里,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孩童放飞纸鸢,青年支起画板写生,游人穿梭花径,一派春光与人潮共舞景象。像葛店这样的河畔公园,在济阳沿河还有大柳树店、沟杨、张辛等多处。特别是济阳城区的黄河健身公园南北全长2600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在这里,既可以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亦可欣赏沿黄河大堤布局的“一轴两带、三节点、四广场”的美丽景观,领略“城市外滩”的绚丽多彩。

一河:黄河流经济阳境内56.5公里

站在黄河岸边,望着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翻滚的每一个浪花都是历史脚步的“回响”。

刘台遗址,静卧于济阳曲堤街道刘台村,宛如一位历史的守望者。西周古墓之中,青铜器上那一个个铸刻的“洚(逄)”字,见证此地曾为古逄国旧地。出土的精美玉器有4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曲堤闻韶台,承载着2500多年前的文化记忆。彼时,至圣孔子游历济阳,于此研修韶乐,留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话。那“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圣人赞誉,穿越时空,化为济阳“崇德向善、美美与共”的人文底色。

三官庙汉墓群,宛如一座地下的历史艺术宫殿。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画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连续5天播放其考古纪实,让这座汉墓群的魅力远播四方。

蒿庵祠,作为明清经学大师张稷若的祠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承载着厚重的学术传承,诉说着济阳往昔的学术荣光。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一方文化,铸一方精魂。

黄河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恢宏气势,义无反顾,汤汤东去,其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融入济阳人的血脉骨髓,

塑造了济阳人善良勤劳、实诚忠孝、仁和宽容、自强不息的秉性。唐代著名书法家蔡有邻、明末清初经学大师张稷若、清廉尚书艾元徵、教育家时济云……济阳历代名士名人各领风骚,在他们的身上不仅可以发现济阳这片热土的内秀,更能烛照这座城市灿烂的历史。

鼓子秧歌,史渊名远;乔家高跷,绝巧奔放;刘家龙灯,献瑞呈祥;九连登大鼓,催人奋进……历史悠久的济阳黑陶、济阳钩绣、济阳泥塑、剪纸、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宛如一颗颗民间艺术明珠,充分展现了济阳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

千百年来,济阳积淀了深厚和独特的黄河文化。这种黄河文化既是历史的根脉延续,更是时代创新的沃壤。近年来,济阳全力打造“济阳@黄河”品牌,围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推广、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销售体系搭建、‘济阳@黄河’主题文化论坛交流”三条主线,志在打造黄河文化“两创”的“输出地”“孵化器”“智力库”,深度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化软实力撬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对内,济阳通过成立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携手山东大学共建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开展系列主题文化创作活动,成立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美术、文学创作、民间文艺六大协会等一系列扎实举措,将地域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推向新高度,让济阳历史文化瑰宝重焕生机。

对外,济阳秉持文旅深度融合理念,依托“一河”深厚文化内涵,匠心培育“闻韶圣地”“蒿庵故里”等文化品牌,成立研学联盟,发布6条精品“一日游”研学路线和12家精品研学旅游基地,为文化研学旅游注入灵魂。其中,重点打造的“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展示黑陶、刻瓷、柳编、老粗布等60个展览品种、300余件手造产品,成为文化“两创”最新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大河滔滔,迈入新时代,黄河流域迎来重大发展契机。

济阳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围绕“水安全保障、水循环畅通、水环境优良、水文化丰富、水景观优美”5个层面的工作目标,加快黄河战略精致城市建设,积极创建黄河济阳段国家级美丽河湖、省级水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区,推进水生态城市建设取得实效。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与大气污染防治等综合治理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依托生态优势赋能产业升级,全力把济阳建成兼具经济活力、生态魅力、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区。

滚滚大河奔腾向前,雄浑壮美、气势磅礴。作为济南黄河北岸关键支点,济阳做好做深“一河”文章,深化“济阳@黄河”品牌建设,以黄河文化提升涵养城市发展根脉,奋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中,奏响属于自己的激昂乐章。

一线:黄金纬度线上的新希望

北纬37度,被誉为“黄金线”的神奇纬度。它恰似一条隐秘的丝线,串联起了全球无数的绮丽瑰宝与璀璨文明,从中国海滨之城威海的旖旎风光,到济南古韵悠长的泉城水韵;自欧洲文明滥觞之地希腊雅典,到法国波尔多馥郁芬芳的葡萄园;再看韩国首尔的时尚律动与美国旧金山前沿科技碰撞出的激情火花……这条纬度线所经之处,无一不沉淀下厚重而绚烂的自然文化宝藏。

在济阳,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与黄河恰好交汇相叠,更是勾勒出济阳独一无二的魅力轮廓。平川景致,天高地阔,四季分明,万千气象。向阳春早,绿柳垂绦,繁花似锦,“细风吹雨弄轻阴”;繁华夏日,黄河沿岸3万公顷林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九曲黄河万顷绿”;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棉白果艳,“赤绡金缕绣锦屏”;冬飞梨雪,银装素裹,妖娆无限,“银堆玉砌连云阙”。

济阳,这片被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温柔以待的土地,年均气温12.8℃,无霜期195天,阳光倾洒,雨露润泽,恰似大自然精心筹备的果蔬天堂。

一线:黄金纬度线滋养了济阳的特色农业

走进曲堤街道,那藤架上垂挂的黄瓜,鲜嫩欲滴,咬上一口,清香四溢,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踏入仁风镇,翠纹匀美的富硒西瓜,脆瓤沙甜,富硒养生,滋补身心;济阳街道的黄河稻米更是以其晶莹剔透、口感香糯而闻名全国;还有垛石街道,长江以北最大的优质番茄生产批发集散基地里,红彤彤的番茄恰似玛瑙,酸甜滋味挑逗味蕾。凭借这天赐良土,“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济阳成功加冕全国蔬菜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桂冠,荣耀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曲堤黄瓜、垛石番茄、仁风富硒西瓜等特色产业产值突破36亿元。

近年来,济阳立足本土丰富物产与丰厚文化,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携手共舞,跨界融合,打造休闲农庄、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如曲堤黄瓜节、垛石樱桃番茄节、仁风西瓜节等农旅盛会,将生态资源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每年吸引游客如潮,超百万人次纷至沓来,带动增收20%以上;“黄河农耕文化研学之旅”等精品线路全新出炉,学子们穿梭在田间地头,聆听农业知识,感受现代农业的神奇力量,于实践中探寻知识的源头活水。

如今,济阳积极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农业生产,构建“一圈一带四区”农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安信种苗“数字种苗工厂”内,人工智能与数字模型大显神通,人工投入锐减80%,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60%,经济效益却提升30%以上;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通过583台物联网传感器和数字化操作系统,实施智慧大棚管理,实现了“一部手机管大棚”,西瓜亩产值从2万元跃升至6万元。全区15个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和7家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星罗棋布,全域数字化已然实现,传统农业华丽转身。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一带两核三区”产业格局强势崛起,小麦、玉米主导产业全链条升级,20.2万亩高标准农田焕发生机,新市镇万亩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技术集成示范区捷报频传,小麦亩产1350斤、玉米亩产1600斤,“吨半粮”品牌熠熠生辉,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品牌越叫越响,产业链越伸越长,“好味知济”区域公用品牌亮相国家级展会,“西之皇”等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仁风西瓜、曲堤黄瓜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济阳山羊肉”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项目入选省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试点,2024年获评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济阳正以数字技术为笔,以国家级园区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产业链延伸为墨,绘就“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品牌增值”的现代农业壮丽蓝图,全力塑造济南“北部粮仓”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

神奇的北纬37度线贯穿济阳东西,让济阳物产丰富,拥有天然的上好食材,自然禀赋与人文智慧的融合,成就了济阳一道道特色美食。垛石驴肉、金李烧鸡、刘家羊肉、济阳大蒸碗、金鲤跳龙门……每一次味道之旅,每一次舌尖上的邂逅,都会让您久久难忘。

这条被誉为农业黄金带的北纬37度线,裹挟着丰富物产、璀璨文化与无限希望,赋予这片土地无尽的可能。济阳做实做细“一线”文章,让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源源不断地为绿色发展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新区:济南北部崛起的新引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熔炉,是机遇与创新的摇篮。近年来,济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叠加新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新区: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快速崛起。

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济阳撤县设区,自此济阳结束近千年置县史,开启了最具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发展征程,掀开了济南北部起势发展的新篇章。

2022年,在中共济南市济阳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济阳提出了“12345”五年发展思路,即:围绕“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1项中心任务,锚定“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个突破指标,加快“济北经济开发区、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起步区紧密协作区”3区协同推进,实施“工业强区、生态赋能、创新驱动、融合发展”4大发展战略,聚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消费中心、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共建共享和谐家园”5大重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夯基蓄势,二年提升提质,三年攻坚突破,四年奋力冲刺,五年全面达标,激情奋进新时代,济阳努力在黄河以北这片广袤的沃土上,打造省会济南未来之城、希望之城。

潮涌八方聚势起,星火万点映长空。

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集聚成群。“老城、滨河、高铁新城、回河”四大功能片区蓄势崛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有凤来仪的营商环境吸引八方来客。随着城市更新的稳健步伐,一座框架布局愈发清晰、综合功能日益强大、城乡发展愈发协调、宜居生活愈发幸福的现代化新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黄河之畔。

近在咫尺的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搭起畅达全国、连通世界的桥梁。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网,彰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济滨高铁重大交通项目加速推进,形成“1.5小时覆盖4.1亿人口”的高铁经济圈,使得济阳成为衔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战略节点。而纵贯南北的黄河大道北延工程,则与绕城高速“大北环”形成复合廊道,串联起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创新港等产业集群,架起了产城融合、城乡协同的发展快车道,为济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澎湃动能,托举济南“强省会”战略的北翼崛起。

济阳毗邻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起步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型战略新区,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是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极。济南市委、市政府从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明确将济阳定位为起步区“紧密协作区”,推动济阳与起步区一体化发展。济阳坚持“服务起步区就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自觉,把起步区作为济阳发展的最大牵引,坚定不移对接起步区、服务起步区、融入起步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济阳区招引东风李尔、延锋、延鑫、拓普、凯华磨具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32家,签约起步区爱旭太阳能电池配套项目1家,承接起步区转移项目2家。比亚迪整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落户紧密协作区,1246亩一期项目用地启动征收,“起步区建链、济阳区延链”产业融合路径更加坚实。

济阳还拥有北方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该合作区是2021年国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联合批复设立的国家级对台经济合作园区,选址济北经济开发区,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的联动发展区,形成“三区联动”之势,是济阳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平台。在政策层面,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可同步享受省、市支持起步区若干政策措施。2024年山东省政府、济南市政府又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支持合作区建设的若干措施》,给予合作区专项政策倾斜。

回首过往,济阳对台合作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自1995年引进首家台企以来,已经服务台商台企30年,获评“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近年来,更是用好合作区金字招牌,打造鲁台合作新高地、服务台商样板区。截至目前,济阳已经累计吸引台企121家,台企总投资额超过26亿美元,台资企业实现年产值近100亿元,新签约鑫方盛、泉麦啤酒、金晔食品等关联企业174家,台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如今,合作区逐步构建起以食品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体系。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产业园、食品医药健康产业园、对台交流综合服务中心“两园一中心”产业发展格局。2025年,合作区规划建设面积51平方公里,争取累计引进台资企业及关联企业300家;到2035年,规划建设面积100平方公里,打造先进制造、食品医药健康2个具备千亿级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合作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合作区建设发展势头正猛、前景远大。

济阳,改革创新激发活力、驱动发展,区域联动协调高效,做好做透“一新区”文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力,城市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优势显著增强。

展望未来,济阳正在时代大背景、国家大战略、区域大布局中审视自己,立足“一河一线一新区”定位,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矢志实现战略地位的拔地而起、城市能级的飞跃进阶。

在生态保护上,济阳将持续打造水生态城市,推进河流水系综合治理,打造更多生态公园和绿色空间,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黄河岸边一座城”的大美意境清晰呈现。

在产业发展上,济阳将坚持以创新制胜,以人才引领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塑强经济增长新引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在文化软实力上,济阳将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聚焦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方向,汇聚文化要素资源,深化文化“两创”,谋划一系列啤酒节、音乐节以及农事文化节庆活动,加快“九曲黄河万里情”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在对外开放上,济阳将借助新区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全面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合作,努力打造格局大气开放、视野更加宽广的新城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一河”厚植生态文明底蕴,彰显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新担当;以“一线”激发产业升级动能,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以“一新区”拓展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济阳从“一河一线一新区”城市IP出发,正锚定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机遇,加速迈向现代化活力新高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