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植”此青绿 风光正好

日期:2025-04-10 03:24:00

本报记者 宋明慧

又是一年春和景明,又是一年国土绿化时,“扩绿兴绿护绿”行动在青海大地悄然兴起。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年复一年,青海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5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从荒山荒坡到绿意盎然,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不断扩面的新绿里,是一代又一代青海人久久为功、改善生态的绿色之为。

山川披绿固屏障

“以前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现在山上一年比一年绿。”说起西宁南北山,这是很多西宁人最真切的感受。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西宁南北山的“绿色之变”,扩容了青海的“绿面”,拓印青海“逐绿”的深深脚印。

2017年,青海掀起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的热潮,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后一直延续,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从增绿到增效,国土绿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051.7万亩(1亩≈0.0667公顷),森草覆盖率稳步提升,大美青海成色更足。特别一提的是,2024年青海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全年高质量完成国土绿化624.28万亩,其中营造林161.76万亩、草原修复治理462.52万亩。完成防沙治沙149.38万亩。

最美人间四月天,植树造林正当时。近年来,青海以多种形式开展国土绿化,用行动“植”入绿色、守护绿色,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阿尼玛卿山脉、共和盆地、河湟地区、通天河流域等“双重”专项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黄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果洛藏族自治州3个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陆续完工,同时完成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涉及林草54个子项目年度建设任务。

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乡村绿化工作,实行按栽植株数折算面积开展乡村绿化,创新推动各地乡村绿化美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绿化江源,改善生态,人人有责。随着青海“绿色家底”持续增厚,青海实现以网格化管理林草资源,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若干措施》,出台《青海省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0年)》《青海省湿地恢复费征收管理实施细则》等。同时,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2024年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219.49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935万亩。

漫漫沙头变“绿洲”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克土沙区,距离青海湖水体直线距离大约3公里。经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艰难转变,如今望去,昔日的荒凉之地变为沙漠绿洲,外围的乔木林已有一层楼高,沙区外围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沙林。

青海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防沙治沙是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去年5月11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片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启动,作为首批重点项目,它的开工标志着全省“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

青海积极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 “三北” 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工作,签署了《青新荒漠化防治及“三北”工程联防联治合作协议》《甘青两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海西州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签订《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协议》。

2024年,青海强势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全省下达“三北”工程项目资金23.99亿元,实施“三北”重点项目27个,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910.14万亩,其中沙化土地治理96.04万亩、非沙化土地治理814.1万亩;谋划储备后续项目31个,“三北”工程攻坚战迈出坚实步伐。同时,认真落实“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全省完成防沙治沙149.38万亩,为目标任务的114%。

聚焦“三北”工程攻坚战,着力解决基层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省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四个一”战略合作,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实施科技援青、科技成果推广等项目引才引智,多途径提升基层技术能力水平。

一个个可圈可点的成果,是一项项工作的累积沉淀。而今,清洁能源产业优势凸显的同时,也让光伏产业的治沙效益显而易见。着眼长远,我省出台《青海省光伏产业林草沙地利用区划报告》,将全省光伏产业适建区域划分为鼓励发展区、适宜建设区、符合发展区3个区域,推动用地要素保障从“后置审查”到“前置引导”转变,有效促进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

护好生态惠民生

从一个个山头到一片片沙漠,一个个高原绿色奇迹正在书写,人们也正收获着“绿色福利”。这些年,以多种尽责方式创新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

2024年,青海把义务植树工作统筹纳入“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各地依托已建立的33处各级各类“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先后开展了“春秋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民营企业家光彩林”“政协委员林”等活动,营建了一批志愿者林、国防林、援青林、企业家光彩林等“主题林”,同时依托各级各类“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通过全民义务植树八种尽责形式,完成义务植树累计折算1710余万株。

从生态保护的维度看国土绿化成效,植树造林亦或是防沙治沙,都把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改善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工程实施到后期管护,让很多人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而这正是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青海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动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在林草生态建设领域落地落实。2024年,落实生态护林员劳务报酬、非国有林生态保护补偿、退耕还林等各项政策性补助资金17.15亿元,吸纳4.48万农牧民参与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发展中藏药材、冬虫夏草、沙棘等特色产业,发起成立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西藏五省区冬虫夏草产业保护联盟,虫草采挖总产值达到180亿元,辐射带动30万农牧民人均增收1.12万元,生态惠民成效显著提升。

登上西宁北山,曾经种下的树苗已变成茂密的林子,当叽喳的鸟鸣合唱出大自然的“悦”曲,享受这无尽的绿色福祉,我们感恩的不仅是曾经那些植绿人,还有如今行走在山头上、穿梭于树林间的守绿人。坚守克土沙区13年的生态管护员华世才,亲眼见证沙区一点点变绿。他觉得,身体力行保护生态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还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通过苗木培育、施工整地、造林种草、抚育管护、材料运输,以及辅助施工道路和配套水利设施建设等生产环节,直接给周边群众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群众劳动收入,林木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正一路向上,为群众创造了新的创收渠道,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10日 第6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