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时鹏成:30年匠心雕琢 为家乡把“根”留住

日期:2025-04-06 12:29:00

【来源:扬州网_扬州焦点】

时鹏成的根雕作品。受访者供图

时鹏成创作中。陈晨 摄

在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环洲一号公路旁的一处旧厂房里,堆积如山的大小根材和数以千计根艺作品静静地陈列着,仿佛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30年的坚守与执着。

时鹏成,这位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设计专业的高材生,曾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圆儿时的艺术梦,辞职北漂,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与根雕艺术“相遇”,从此走上了根艺木雕的创作与研究之路。

如今,作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扬州筹建一座根雕艺术博物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30年匠心,只为根雕艺术的传承

走进时鹏成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香,厂房里到处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根,造型各异,姿态万千。时鹏成正在埋头创作,手中的刻刀在树根上游走,时而轻挑,时而深凿,木屑如雪花般飘落。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树根对话。一斧一凿,都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艺术的追求。

时鹏成的根雕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忆起自己的创作历程,他感慨万千。时鹏成说,为了完成巨型根雕《九龙献瑞》作品,他历时8年,备尝艰辛,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了雕出活灵活现的龙,他查阅了大量古籍,研究中国古代龙型图案的演变,并观摩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龙的造型。最终,凭借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他创作出了这件美轮美奂的巨作。《九龙献瑞》一经面世,便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追捧,甚至有藏家出高价欲将其收入囊中,均被时鹏成婉言谢绝。在他看来,根雕艺术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它承载的是文化与历史的厚重。

时鹏成的坚守不仅体现在对艺术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根雕艺术传承的责任感上。30年来,他常年奔波于广西、云南、安徽、福建等地,在城郊市场或山区密林中寻找原始根材。他的右手食指因常年握刀已有些许变形,刻刀划破手指更是家常便饭。然而,这些艰辛并未动摇他的信念。他始终坚信,根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从民间到殿堂,根雕打开全球“朋友圈”

时鹏成的根雕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他的作品《古木幽情》和《盛世龙腾》等先后获得中国根艺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金奖。此外,他的《梦月》《赤壁怀古》《酒肉穿肠过》等系列作品也多次斩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江苏省艺博杯金奖等荣誉。他还曾先后在南京、北京等地成功举办个人根艺作品展。这些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造诣的肯定,更是对根雕艺术价值的认可。

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根雕艺术的创作过程极为复杂,从选材到构思,再到雕刻与打磨,髹漆配座,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艺与耐心。时鹏成介绍,根雕的选材至关重要,必须选择造型奇特、质地坚实、纹理清晰的树根,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干后才能进行创作。雕刻时,要根据每一个树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尽量保留其原始美感,同时通过恰到好处的雕琢,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完成雕刻后,还需要经过多次打磨并髹涂生漆,才能使作品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与古朴典雅的光泽。

以时鹏成为代表的扬派根艺不仅以精湛的制作工艺著称,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独树一帜。时鹏成对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力求在细节中展现根雕的灵魂。他常常对一件作品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甚至推翻重来,只为达到心中理想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时鹏成的根雕作品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筹建根雕艺术博物馆,擦亮扬州非遗新名片

尽管时鹏成的根雕作品备受推崇,但他却始终坚守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扬州筹建一座根雕艺术博物馆。在他看来,根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扬州作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重镇,至今却没有一座专门的根雕艺术博物馆,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时鹏成希望通过筹建博物馆,让根雕艺术从民间艺术走向殿堂文化,成为扬州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时鹏成已经准备了30年。他的工作室里封存着数以千计的根雕作品,尽管这些作品价值高,但他却几乎从未出售过一件心爱之物。他笑称自己是“守着巨大财富过苦日子”,但他并不后悔。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并以此为基础,筹建一座属于扬州人自己的根雕艺术博物馆。

根雕作品的保存也是一门学问。时鹏成介绍,根雕作品对环境的湿度与温度要求较高,过于干燥会导致开裂,过于潮湿则容易发霉。筹备根雕艺术博物馆,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艺术瑰宝,在时鹏成的心目中,每一件作品都像他的孩子一样,必须得到精心呵护。

记者 陈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