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海海葬34年,逾8万市民魂归碧波

日期:2025-04-03 21:16:00

“以后想我们的时候,就去看看江河湖海,我们就在那里。”4月3日下午,市民黄女士在“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启动仪式上,讲述了父母为何选择以海葬作为生命的归宿。自1991年首次海葬活动以来,上海已累计护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务家庭超31万户,成为全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此次活动的开展,也标志着上海海葬服务进入“常态宣传、全市覆盖、多元服务”的新阶段。

随着汽笛长鸣,十户海葬逝者家属们肃立在上海滨海古园3号门广场,纪念魂归大海的故去亲人。随后,他们将一根根代表思念的丝带悬挂在“树说思念”纪念林上,把书写寄语的祈福卡片悬挂于动听的玻璃风铃下,用形似磁带的录音设备录制对先人的语音祝福,缕缕思念随风传响。

上海海葬34周年纪念活动暨海葬文化周启动

“我家已经有5位家庭成员选择了海葬。”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生前就是海葬的坚定支持者,认为海葬生态环保,而且能够给后代减轻负担,以后想他们的时候,就去旅游,看看江河湖海,他们就在那里。黄女士说,她非常认同父母的想法,并积极在家族中宣传推广海葬,以后她也会选择海葬的方式,融身自然与父母团聚。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超告诉记者,上海的海葬撒海量从1991年的每年200多具,一路上升到如今每年近万具,背后原因在于市民对这种生态葬式的认可和青睐。为了更好服务市民,殡葬服务中心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即陆上举行告别仪式与海上委托代撒结合。“主要是针对有一部分的海葬逝者的家属,因为身体的原因或者时间的冲突,不能亲自到现场撒海,所以设置了这一新方式。”

魏超表示,家属可以在殡仪馆里面租用礼厅进行追思、告别,然后委托专业的骨灰撒海人员上船代替家属将亲人骨灰撒入大海,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也会有全程录像、录音以及拍照,会将相关的纪念物品给到家属。此举将进一步丰富上海海葬服务的途径,优化了流程也提高了效率,可供海葬逝者家属作为选择方案。

据介绍,本活动将原本的海葬公祭日延长为海葬文化周(3月28日—4月5日)。文化周期间,市民可在上海滨海古园参与海葬公祭、“树”说思念纪念林植树纪念、海葬逝者人生故事征集等多项海葬文化活动。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创新构建“短中长”三级服务时序,短期在滨海古园集中开展海葬公祭日等文化活动,中期推进“海葬逝者人生故事收集保存”计划,长期依托全市15家殡仪馆提供常态化海葬预约咨询服务。

市民将一根根代表思念的丝带悬挂在“树说思念”纪念林上

纪念活动现场发布了“海葬逝者人生故事保存计划”,计划每年整理收集一批上海海葬逝者的人生故事,进行结集出版,留存海葬逝者独特的人生文化记忆。活动方介绍,开展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缅怀和记录那些选择海葬的逝者,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话”。为家属提供一种更持久的纪念方式,让思念有处可栖;为城市构建一座精神档案,让海葬从一种生态选择升华为一个文化符号。

同时,上海海葬工作服务联盟也在正式成立,标志着上海首次实现海葬服务网络在全市殡仪馆贯通。自即日起,市民可以通过“随申办·身故一件事”预约海葬,还可通过“白事热线”962840、“上海海葬”公众号预约登记,更可在全市15家殡仪馆咨询了解和办理海葬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多元推广模式。海葬工作服务联盟成员上海市奉贤区殡仪馆代表透露,后续将常态化开展海葬宣传,在窗口落实“首问责任制”大力推广海葬等生态葬式,配合开展陆地告别仪式创新海葬服务,开放生命文化教育资源宣传海葬文化,以大力支持海葬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