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率先突破万家大关,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达1.26万家

日期:2025-04-11 17:04:00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近日出台新政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上海已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2万家,包括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29家上海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蒲亚鹏介绍《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相关情况时表示,如果按时间计量,平均每3.5个小时,上海就会诞生1家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6万家,在全国首先突破万家大关。

《若干措施》共包括6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比如,提出加强全链条培育,建设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数智化平台,支持企业“小升规、规转强、强转股、股上市”,目标到“十五五”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达到2万家左右。

激励“强转股”,发挥国有基金引领作用,形成规模1000亿元的基金群,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直接投资力度。支持“股上市”,加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协调解决企业上市遇到的诉求问题,深化拟上市企业服务。

蒲亚鹏介绍,《若干措施》从三个方面降低企业成本。降低数转成本,支持一批数字化服务商,加强优质“小快轻准”解决方案和产品供给,对企业购买数字化服务的,予以不超过合同金额30%的补贴。降低融资成本,设立4000亿元“专精特新贷”,其中信用贷款总规模超2000亿元,予以企业最高30%的贴息支持。实施“专精特新专项担保计划”,力争担保规模突破200亿元,提升单户担保额度上限至3000万元。

上海从201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在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上海已三次荣获全国第一。随着大模型、具身智能、6G、量子计算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加快迭代、企业加速成长,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结构不断优化。

蒲亚鹏在回答媒体提问时称,当前上海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两年营收平均增长率7.6%,5000余家企业净利润增长超过20%。

“今年1-2月,全市规上工业、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8%、13.2%,高于全市1.3和6个百分点。同时,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全市四成A股上市公司、七成独角兽企业都来自专精特新企业。”蒲亚鹏说。

在产业方面,八成以上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发挥“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重要作用,GPU、大飞机、邮轮、千帆星座、AI大模型等重点领域,都有专精特新企业的身影。专精特新企业贡献了全市七成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研发强度超过10%,知识产权总数超52万项,户均知识产权44.8项。

此外,上海也正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众多新赛道领域,让中小企业找到落脚点。

蒲亚鹏说,目前上海专精特新企业“更年轻”,近一半的企业成立不满10年,七成以上创始人创业时不到40岁;“更新锐”,七成以上企业属于“3+6”产业领域,八成以上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全球视野”,超过2000家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基础软件等纷纷出海,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引擎”。首批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到九成。

他介绍,下一步,将瞄准新兴领域、未来产业的高成长、高估值、种子型中小企业,建立专精特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力库”,以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为重点,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高”成长,让更多中小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