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家卫健委等7部门24日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下称“方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供应保障能力。
方案明确,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药工业全链条数据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产业链深度融合,数智技术已成为推动医药工业持续创新和提质升级的关键因素。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认为,方案为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划了实施路径,是引领行业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指引性政策。
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
近年来,《“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先后出台,进一步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医药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上述负责人称,在相关政策支持和产业持续创新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医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研发融合日益深入,为我国医药工业进一步实现数智化转型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医药工业在数智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顶层设计和协调引导不够完整、企业主动转型能力不足、支撑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实施方案》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以数智技术驱动的医药全产业链竞争力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数智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医药工业全链条数据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生态体系进一步健全。
具体到2027年,《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数智化发展基础建设、数智化转型推广、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指标:一是突破一批医药工业数智化关键技术,制修订30项以上医药工业数智技术标准,在智能制药设备、检测仪器和制药工业软件等领域研发推广100款以上高性能产品。
二是打造100个以上医药工业数智技术应用典型场景,建成100个以上数智药械工厂,建设50家以上具有引领性的数智化转型卓越企业,推动打造5个医药数智化转型卓越园区。
三是建设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促进中心及分中心,建设10个以上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数智技术应用验证与中试平台,培育30家以上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卓越服务商。
余晓晖表示,方案涵盖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从新药研发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到生产制造中工厂智能化升级,再到流通环节实现药品全程追溯和供应链管理等,形成了体系化的数智化转型指导框架。
部署14项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重点布局了数智技术赋能行动、数智转型推广行动、数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数智监管提升行动四大专项行动,实施14项重点工作任务,整体提升我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的能力水平,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
方案明确,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支持相关单位建立医药大模型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医药大模型技术产品研发、监管科学研究等,强化标准规范、科技伦理、应用安全和风险管理等规则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全产业链”应用试点,鼓励龙头医药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大用户等组成联合体,面向医药全产业链形成一批效果显著的标志性应用场景。
余晓晖认为,推进数智化转型,加速医药工业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助力我国在全球医药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医药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
药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数智化转型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方案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智慧监管新模式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针对医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关键环节、关键参数开展远程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加强医药监管的实时性、高效性与可计量性,实现“事前监管”“事中监管”“网上监管”。
余晓晖表示,通过电子批记录、全程追溯系统等数智化手段,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同时,数智化转型推动智慧监管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实现了对疫苗、血液制品等高风险产品的全流程追溯和实时监控,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