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洪月 李傲
近日,记者走进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独乐乡一家十万级无菌生产车间,一枚枚橙红色磨盘柿排列整齐,“乘坐”传输带进入杀菌环节……这些果大味甜的磨盘柿产自当地,曾因鲜果难存、销售期短限制了销路。如今借助技术创新,“保定冰柿”闯出了名头。
“鲜果售卖时间短,下树后不到两个月就保存不住了。”独乐乡乡长张涛说,这个问题曾长期制约磨盘柿产业高质量发展。
“柿子是不怕冻的。”保定沃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子龙反复琢磨这句话。2018年开始,他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用了5年多时间研发出一套精准控温的冷冻工艺,既能锁住柿子的清甜口感,又延长了保质期。2024年10月,郭子龙在独乐乡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冰柿工厂。
“从种植管理到加工环节,工厂建立了全流程标准化体系,冷冻温差不超0.5℃。”该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郭伟介绍,柿子从冷库中出料后,直接进入杀菌加工车间。脱涩糖化后的单果磨盘柿都在250克以上,再经挑选清洗、去皮称重、杀菌覆膜、放勺压盖等工序,符合售卖标准的冰柿才能封箱入库冷冻,“公司建有9间专用冷库,库容600吨,可随时保证原料收储、货品发运需要。”
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品质,助力磨盘柿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沃隆农业从保定市下辖的满城、徐水、顺平、易县等地收购柿子200多万个,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济南、青岛、西安等多个城市,每天出货量6000杯左右,年产值2000余万元。
“工厂以1.8元左右一斤的价格收购柿子,让果农可以有个好收入。”郭子龙说,工厂还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从前一等果也只能卖9毛一斤,我家的200棵柿子树有段时间都租出去了。现在柿子值钱,俺就自己种。”削皮工韩志花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在易县,像韩志花这样在“家门口上班”的村民有200多人,每人每年平均增收6000多元。
易县另一家冰柿工厂的负责人王永旺说起这两年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公司依托合作社建设绿色认证基地3500亩,拥有树龄在300年至500年间的柿树2万多株。从过去的卖不出到现在的全年热卖,冰柿子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保定全域种植磨盘柿面积达28万亩,年产鲜柿50余万吨,2024年冰柿产量超过320万枚,产值突破3200万元。”保定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王伟华介绍,保定市下一步将在突破种植栽培关键技术、育强产业经营主体、提升加工工艺、品牌培优和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助力产业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