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张宇飞:新媒体时代的“鲁迅热”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与鲁迅相遇

日期:2025-04-13 18:24:00

主持人语

在去世前一个月,鲁迅先生留下了七条遗嘱,其中一条是:“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先生不会知道,在他离开89年后的今天,许多人的生活被学习、工作和刷短视频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我们没有忘记他,相反,先生的作品、文字,比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广,堪称当之无愧的文学顶流。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是如何与鲁迅相遇的?又是如何运用新媒体对鲁迅进行阅读、传播和重塑的?鲁迅在我们与新媒体时代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与众不同的作用?如何理解这其中的“鲁迅热”现象?又应当如何建立与鲁迅的联系?

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黄海飞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彬老师和西北大学文学院张宇飞老师的支持,他们将自己的大半精力,放在了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和传播鲁迅上。希望我们能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共读鲁迅,那里的世界与你我都有关。

——李杨(《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

鲁迅照

新媒体时代的“鲁迅热”现象

文/张宇飞

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已然迈入了新媒体时代。这些新媒体形式不仅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还推动了互联网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剧烈变革。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家,其“民族魂”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下,鲁迅逐渐从传统“教材”走入“互联网”,其作品与思想在新媒体平台被重新激活,经典语录常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中,笔下的人物形象也被搬到了社交平台中,换言之,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已经掀起了一股“鲁迅热”。那么,作为生活在新媒体时代却又常常关注传统鲁迅文学的新青年们,应该如何理性且辩证地看待新媒体语境下的“鲁迅热”呢?

首先,这种“鲁迅热”现象对于向大众尤其是向青年人普及鲁迅文学与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例如,B站曾将鲁迅《野草》中的16篇散文诗改写成了说唱音乐,选取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野草:插图本》作为视频背景,用一种新潮的方式呼吁大家重新感受鲁迅文字的力量,这无疑令众多网友开始关注并阅读鲁迅生命哲学的代表作《野草》;由“碟子”作词、“十年少”演唱的《呐喊》视频也用说唱的形式表现出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营造出的“铁屋子”的形象,并将小说集《呐喊》中的多部作品及其背后折射的启蒙与批判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有助于未曾深入涉猎过鲁迅作品的年轻人关注鲁迅的文学创作。再比如,由于鲁迅文学在中国长期具有巨大影响,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不少“金句”已成为社交软件里的表情包,“横眉冷对千夫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从来如此,便对么”“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等都是其中常见的语句,这些表情包幽默地传递了鲁迅思想中的犀利与尖锐。固然其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对鲁迅经典语录的改写或恶搞,但并不妨碍鲁迅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毋庸置疑,新媒体时代下的“鲁迅热”不仅打破了学院与大众的壁垒,使传统的经典文本与当下的数字文化进行碰撞,既降低了作品阅读与文学接受的门槛,还吸引大量的鲁迅爱好者成为“粉丝”,同时借助“流量密码”最大程度推动了鲁迅及其周边的普及化。仅上述的《野草》说唱视频,在B站等各大社交媒体上的播放量动辄超过100万,可见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下,传统的经典作家鲁迅能够用更加轻松的方式与读者接触和见面,这不仅反映出鲁迅思想在新媒体时代下仍旧具有魅力,也说明新媒体软件可以借助众人的智慧进一步吸收、理解、阐释与传播鲁迅文学。

B站“《野草》:我把16首鲁迅写成了一首歌”截图

与之相对应,除肯定新媒体语境“鲁迅热”的积极意义外,我们对其也应持有一定程度的谨慎态度。虽然自媒体传播者采取了不少更加新颖的方式传播鲁迅的生平及思想,但这种传播由于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难免浅薄化、符号化、庸俗化、碎片化、娱乐化,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硬伤。例如,采用鲁迅金句的表情包就常常为适应当下的社交环境而改动鲁迅的原文,使得新的表情包与鲁迅的原意谬之千里,这种改动本身无可厚非,但很有可能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青年读者,不利于他们理解鲁迅文本产生的语境与背景。此外,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交软件一般都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点,这种传播方式虽然具有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优点,但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上述弊端,可能导致信息缺乏严谨性和完整性,甚至出现误解和传播失真,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削弱读者的思考能力。面对本就思想深刻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鲁迅文学及思想,如果不能系统性地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不能深入了解其文学与思想的来龙去脉,甚至不能了解其特定语境下的语言风格,只是凭借新媒体软件的部分快餐式解读来认识鲁迅,则极有可能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甚至对普及鲁迅文学与思想产生危害,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由此可见,如何平衡社交媒体的娱乐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专业阐释,是新媒体语境下鲁迅文学与思想传播所要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鲁迅是中国现代的知名作家,其批判、反抗、斗争、牺牲的精神深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鲁迅被誉为“民族魂”,已成为中国新文化的符号与标签。鉴于鲁迅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下重新建立与鲁迅的联系时,应当将鲁迅的经典文本、固有思想与当下的传播环境相结合,一方面采取新的传播方式,将鲁迅小说改编为歌曲、漫画、动画或互动游戏,突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以更贴近年轻群体的方式普及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想方设法构建具有专业性的讨论平台,避免陷入信息化的陷阱,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邀请专家、学者与普通网民共同参与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的鲁迅传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重审鲁迅的当代价值。作为中国的国民作家,鲁迅的作品可谓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新媒体时代出现的“鲁迅热”归根到底在于其文学的魅力与价值,在于其思想对于我们民族的开导与启迪。进入新媒体时代,鲁迅文学与思想的传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只要正确把握鲁迅的立人、启蒙、批判国民性等思想内核,灵活运用新媒体工具重构传播方式,必定会持续这场新媒体时代的“鲁迅热”。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