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趵眼 | 四年四大步,济南起步区何以“起飞”?

日期:2025-04-29 06:43:00

大河之畔,春潮澎湃。4月2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深入贯彻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济南起步区全面成形起势情况。

自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以来,这座承载国家战略使命的新城已走过了四年征程。据了解,2021-2024年,济南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跃升至52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3%,四年累计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6%,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动力更加强劲。

从“一张白纸”到“五年成形”的冲刺节点,四年后,这座现代化的未来新城实力怎样?又是如何跃然起步、拔节生长?

看综合实力之变

综合实力如何?数据最有发言权。

济南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42.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2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1年的16.7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37.8亿元。

由此可见,在最能体现地区发展实力的两个关键指标上,济南起步区实现了双翻番。

不仅如此,今年一季度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6.2亿元、增长2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增长6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2%,多项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市前列,延续了获批设立四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此外,济南起步区累计发布三批次合作机会清单,对外持续释放投资机会与发展机遇,打造投资兴业热土。截至2024年,实有经营主体数量达到4.4万户,比2021年增加了1.3万户。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更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持续提升。

在创新方面,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济南起步区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成立之初的1.6%提高到3.2%,实现大幅提升,有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济南起步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从成立之初的3亿元提升至12.1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8件提升至5.5件,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四年间,顶层规划一笔笔勾勒出这座黄河新城的模样。

目前,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1+4+16+N”的规划体系形成稳定成果,总体已转入实施阶段。规划21处跨黄桥隧,已通车“10桥1隧”,累计开工黄河大道等市政道路292公里,轨道交通7号线率先跨过黄河,内通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形。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山大二院北院区等一批优质公服配套设施陆续启用,14个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市政场站开工建设、9个已建成投用。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全面开工,鹊华公园年内对外开放,现代化新城已经初具形态。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背后,得益于济南起步区的不懈努力和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的决心。

看产业结构之变

产业兴则城市兴。现代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目前,济南起步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正在加快构建半导体、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会展经济4条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整车制造项目正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助力国家电投打造氢能全场景综合示范应用,济南起步区制造的“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秦岭站顺利组网发电。接续布局爱旭太阳能电池、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均已实现首片电池组件下线。同时,编制《起步区未来产业发展及山东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济南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产业方向好,经济发展活力才旺。

济南起步区自获批设立以来,就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生态保护、新城建设同步谋划、系统推进,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务业“3+1”主导产业方向。通过招引龙头企业引爆、布局新兴产业蓄势、搭建平台载体支撑,初步构建起一大新能源车领跑、三大绿色电池接力、五大园区支撑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光伏太阳能方面,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2024年一期投产下线ABC电池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4.6%。爱旭ABC组件转化效率已连续26个月蝉联国际同业“商用组件效率排行榜”第一。三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继比亚迪之后又一个投资和产值双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

在氢能源方面,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年产能各1000台(套)的供能燃料电池、空冷燃料电池、车用燃料电池系统3条生产线实现满产,氢能撬装站、综合能源站加快布局,匹配氢能无人机、氢能助力车电堆完成研制,首批56辆搭载起步区氢能电池的商用车上路运行,氢能应用场景和产业链条集聚效应持续扩大。

为支撑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济南起步区以园区为载体,加快资源要素汇集,目前已经形成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为核心的山东未来产业园、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比亚迪济南基地、绿色循环产业园五大园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园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7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瞪羚企业92家,以科技创新持续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能。

从链主企业,到链式集群,再到特色园区,四年来,济南起步区努力让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在黄河北岸越扎越稳。

看生态环境之变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选择题,而是相互促进的融合题。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生态环境是济南起步区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济南起步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相较2021年成立之初,空气质量改善了15.9%,国省市控河流水质断面达标率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形成景观效果,黄河起步区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此外,济南起步区大桥组团率先启动建设12平方公里的城市副中心示范区。示范区确定实施的100个项目中,6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鹊山生态文化区加速成形,鹊华公园内鹊华中新园、泉韵水坊、泉城名士坊、齐风鲁韵坊以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全面开工。

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绿色发展。除了生态之绿,济南起步区将绿色低碳的理念系统融入新城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2023年以来,先后成功入选全国“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等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突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运行良好,与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共建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已实体化运行,持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载体。务实开展对新加坡合作,聚焦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产业方向和未来城市建设领域,谋划落地山东省首个中新合作实体化载体——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目前,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落地“星泉汇”、中新未来公园等23个重点合作项目,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在黄河北岸不断上演,而这些标志性产业项目,也成为济南起步区建设绿色低碳新城的缩影。

看群众生活之变

城市建设最终还是要落进群众生活,济南起步区建设的每一处落笔,最终都指向群众需求。

如何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四年来,济南起步区保障改善民生,宜居图景更加丰富。按照“两年三节点”要求,年内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任务。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创新“理想社区”治理方式,建成鹊华、河润、清宁、凤凰等一批理想社区,引导服务回迁群众实现从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在三农方面,建成7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2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建成“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启动北方种业之都总部基地项目,落地种业企业8家、现代种业创新发展项目10个,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教育设施方面,累计开工25处中小学、幼儿园,其中已投用6所,今年秋季再启用5所,累计新增学位近1万个,充分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同时,聚焦辖区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综合各领域为民服务事项,研究确定12件年度民生实事。其中,涉及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群众关切的身边事有5项,包括新增2所中心村卫生室、改造56所一般卫生室,启用大桥安置区兰溪文体中心,面向社会免费开放7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具体举措。涉及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方面的民生事项4项,特别是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方面,今年将通过加快线上线下服务渠道融合,实现办理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申请材料平均压缩30%以上,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擦亮“新区特办”品牌。

在跨河交通方面,目前,济南黄河济泺路穿黄隧道、凤凰大桥、齐鲁大桥、黄河大桥复线桥先后通车,形成“10桥1隧”跨河交通布局,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已缩短至约4公里。济滨高铁/G308公铁两用桥、济南黄河黄岗路穿黄隧道、济南黄河航天大道隧道3处跨河通道建设加速推进,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已实现双线贯通,预计于今年7月建成。

从商业配套日渐繁荣,到基层服务细致入微;从教育医疗质量双升,到交通路网纵横交错……居住环境的品质跃升,让“新城”填满了民生温度。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济南起步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生在黄河岸边、长在泉城之北。站在新的起点,期待这座“未来之城”,以崭新的姿态、蓬勃的活力,向北向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邢晓然)

来源:济南报业时政融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