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婚俗改革为爱“减负” 这些实验区成效如何

日期:2025-04-08 16:53:00

骑车娶亲成为实验区婚俗改革新时尚。受访者供图

2024年3月,西平县举行集体婚礼,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嫁新风。受访者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运海

从伏牛深山到豫东平原,从大别山区到黄河两岸,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塑延续千年的婚嫁传统。

从2021年开始,我省组织实施了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省共有2个国家级、33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作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主战场,我省正试图破解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努力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

3月26日至30日,记者先后走进开封市禹王台区、宁陵县、濮阳市等婚俗改革实验区,通过走访基层干部和村民,倾听正在发生的婚嫁新故事。

突破:从“天价彩礼”到“零彩礼”

3月27日,在开封市禹王台区芦花岗社区,81岁的居民韩芳对自己的孙媳妇高莹赞不绝口。

3年前,韩芳膝关节有了毛病,无法站立,想做手术,但考虑到孙子该结婚了,彩礼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便忍痛拖着病情。哪想到高莹一家主动提出不要彩礼,并且简办婚礼。高莹说:“我父母认为,只要我幸福就行,彩礼就是一个虚礼。”

2022年9月,韩芳的孙子与高莹举办了婚礼,当天的婚宴只请了7桌客人。“俺家孙媳妇真好,打工回来都给我洗脚。”韩芳动情地说,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好找。

西平县出山镇任庄村村民张世杨与蒲子恒是自由恋爱,筹备婚礼时,蒲子恒说服父母放弃彩礼,选择“零彩礼”结婚。去年两人举行婚礼,现场简单温馨,充满真情,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去年10月,濮阳县16对青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迈火盆、跨马鞍、拜天地、喝合卺酒……简单而温馨。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做法:都是“零彩礼”结婚。

如今,我省选树了55个事迹突出、代表性强的婚嫁“新事新办好家庭”,在全省予以通报表彰。同时,我省创造了一批好品牌,为婚俗改革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例如:鹤壁市山城区打造了以婚姻家庭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爱情小巷”,小巷里有婚姻登记中心、相亲中心、未来邮局、咖啡店、婚纱礼服店等实体,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宁陵县各村都建立了移风易俗馆和宴会大厅,婚宴随礼统一标准,婚事新办、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暗礁:传统观念与利益的博弈

但是,婚俗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陈规陋习也不是一触即溃。在有些地方,甚至是暗礁重重,举步维艰。

在我省,豫东是高彩礼的重灾区,豫东、豫北的彩礼高于豫南、豫西,农村的彩礼高于城市。在豫东,记者碰巧遇到一对新人的订婚宴,共招待亲朋近20桌。女方的父亲说,未来结婚宴请比这规模还要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老少爷们都这么办,自家的仪式如果过于简单,会受大家耻笑的。

很多地方存在这样的“阴阳合同”:新人明面上签3万元彩礼承诺书,私下却另立18万元借款协议。新人参加了集体婚礼,但回头在家乡又举办一场盛大的传统婚礼。

省社科院人口发展研究所专家闫慈说,这种现象背后,既是根深蒂固的“面子经济”,也有利益的博弈。一方面,在婚俗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很多家庭更容易“从众”“从俗”,并把陈规陋习当作合理合法合情的“风俗”,在婚嫁中收“高彩礼”、大操大办。另一方面,利益的博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如今,把孩子养大成本不低,有些家庭想借婚嫁收回成本,或者把收的“高彩礼”给女儿,或者自留改善生活。对有男孩的家庭来说,还有另外的考虑:嫁女儿收的彩礼,要覆盖儿子娶亲的支出,形成闭环式的“婚姻内循环”。

“红娘”在婚俗改革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豫南某县调查显示,专职媒婆说成婚事平均收取8000元酬金,很多时候为促成交易,“红娘”往往哄抬彩礼标准。

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采访中,很多人认为,适度的彩礼是社会风俗,但高价彩礼是社会流毒。一方面,动辄几十万元的彩礼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真切的经济压力,有人因送出高价彩礼返贫致贫,有人因拿不出高价彩礼由爱生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家庭打着彩礼的名头,毫不避讳地索要高价彩礼,试图以婚谋财。

突围:软硬结合为高价彩礼降温

2019年3月,范县杨集乡西桑庄村村民王彤彤“零彩礼”出嫁,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亲自前来祝贺,给予褒奖。原来,在王彤彤和男方家“换大贴”的日子,按照当地风俗,男方应向女方送上结婚彩礼。但是,王彤彤全家为响应国家移风易俗和当地婚事新办的号召,把彩礼如数退还给了男方。此后,每逢出现“零彩礼”的典型,范县当地领导都亲自前往祝贺。

业内专家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而要以机制、人文、良俗软硬结合,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一方面,用好体制机制“硬抓手”。在农村,各级党员干部的言行是引导老百姓抵制高价彩礼的重要一环。为高价彩礼降温,关键是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发动党员干部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身体力行当好移风易俗宣传员、引导者和排头兵。

另一方面,铲除思想上的根子,要靠“软宣传”。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开展各项倡导结婚零彩礼、少彩礼的宣传活动,让移风易俗成为风气,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明白、认同彩礼是一种礼数,而非一场交易。新乡市开展“我眼中的新时代婚礼”短视频大赛,新野县编排戏剧《简易婚礼》,范县创作戏曲《石磨的婚事》,开封市禹王台区建设了“河南首家婚俗文化纪念馆”,都为婚俗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开封市民政局局长高晓燕认为,对于婚俗改革,选准“切入点”也很重要,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同时,用好红白理事会,在全市乡镇(办事处)和村(社区)推行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并将婚丧陋俗、天价彩礼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规范婚事办理标准,倡导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尚。

当开封清明上河园里的宋代婚俗表演迎来游客喝彩时,现实中的中原大地正在书写新的婚嫁文明史。这场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爱”减负,更在于重构社会的价值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