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皇帝既然身为天子,而且“天下惟予一人”,也就是说,皇帝是天帝的独生子,那么他坐的明堂自然非世间其他处所可比,他摹仿的是天帝所居紫微宫的“天堂”。皇帝的宝座,是金龙缠绕;宝座周围,是世间罕有的珍禽异兽造型的陈设;六根金柱上,是扶摇升转的飞龙;宝座上方,是仿天上轩辕星的轩辕镜,就连地上铺的,都是金砖。
1、金銮宝座
太和殿内的宝座,明代称“金台”,清代称“御座”,民间则称为“金銮宝座”。它坐落在太和殿正中的须弥座式平台上。平台为楠木制作,外贴金漆,四周为基座形式,雕刻有精美的仰、覆莲花纹,并镶嵌大量宝石。平台正面三出陛(即三道阶梯),裹有地毯,供皇帝升降登陟使用;左右各一出陛,供执事及侍卫等上下时使用。台陛之间有香几,几上有三足香炉;台面之上,有香筒、甪端、仙鹤等。皇帝升殿时,香炉内焚檀香,香筒内焚藏香,仙鹤引颈长鸣,把殿内烘托得烟雾缭绕、云蒸霞蔚。金漆平台之上,后部为金漆屏风,从上到下,布满了金龙。屏风前面正中,是雕龙金漆大椅,即金銮宝座。
2、太平有象
宝座两侧为宝象、甪端、仙鹤、香筒四种陈设,每种都成双成对。根据《春明梦余录》记载,这些陈设都属“镇器”。
象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吉祥动物,皇帝将其作为基本陈设。它高大威严,身强力壮,又性情仁和,通晓人性。特别是它那粗壮的四蹄直立地上,稳如泰山,可以象征社会安定,政权稳固。太和殿宝座旁的两匹象为铜胎珐琅镶嵌宝石质地,背驮宝瓶,名为“太平有象”。据说它通四夷外语,身驮宝瓶而来,给国家带来年景丰裕、天下太平。
太平有象之前为一对独角兽,名即“甪(音lù)端”,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日行一万八千里,还兼通四夷语言。宝座旁放置甪端,表示皇帝圣德英明,甪端捧书来朝,甘愿护卫御前。
太和殿的这对仙鹤是铜胎珐琅制品,有一人多高,鲜为人知的是,这对仙鹤的腹内各有一个长12.5厘米、宽8厘米、高16厘米的机器盒。上足了发条,仙鹤的上喙便上下掀动,同时发出有规律的鸣叫。这是乾隆前期采用西方近代简单机械原理制造的。上朝时有了这对仙鹤引颈长鸣,殿内庄严的气氛中又添了几分生动神奇。
3、盘龙金柱
太和殿殿内空间开阔高敞,共有72根巨大的楹柱支撑着沉重的屋顶。大殿内外装修、油饰,是以硃红、蓝绿为基调的,古代匠师们根据这座大殿的重要用途,把殿中央宝座周围的6根大柱做成盘龙金柱,使之光彩夺目,把金殿的重心集中到御座周围。
这6根金柱都有10米多高,每根周长3米多。每根上面都塑有一条巨龙,龙身缠绕金柱,龙首东西相向,神采飞动,腾云驾雾。龙柱基部,塑有海水江崖图案。汹涌的波浪拍打着礁崖,激起层层浪花,烘托着巨龙扶摇直上的磅礴气势。
4、轩辕镜
在6根金柱上方,即金銮宝座前的天花中央,是大型盘龙藻井。在紫禁城里,不是一切宫殿都有藻井,只有像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这样的皇帝御朝理政的主座宫殿中才有。“藻”,即水藻等水中植物,代表水;“井”,即天文上所称“东井”,为贮水之所。藻井的最初含义是克火的,像殿脊上的大吻一样。这口藻井上圆下方,是典型的宫殿藻井。金井分上、中、下三层,以斗栱承托,层层递收。最下层称“方井”,井口直径约6米;中层为八角井,满布云龙雕饰;上部为圆井,中央顶部为圆形盖板。三层通高1.80米。穹隆圆顶内,盘卧巨龙,俯首下视,口衔宝珠,庄严生动。龙口所衔宝珠称为“轩辕镜”,它是用玻璃制成的圆球,内涂水银,其原理与今天的镜子相同。
轩辕星高悬在宝座上空,一方面是皇帝标榜自己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以来的法统;另一方面是表示雷雨之神坐镇此处,保证大殿安全,两种含义都很美好。
5、金砖墁地
太和殿墁地的“金砖”,既非金的,也非玉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泥土、经复杂工艺加工而成的地面用砖。它的名字确实叫“金砖”。从前有两种提法,一说这种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故称“金砖”;另一说此砖只有运到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京砖”,久而久之演化为“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