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圆润的“紫胖子”走进教室,“茄生”巅峰就此展开。平平无奇的“蔬生”开始《外科风云》,静脉穿刺都给仔细点,细皮嫩肉程度可是堪比新生儿。日前,广东医科大学妇儿医学院的讲台上摞着二十多根紫茄,学生们无比好奇:“儿科护理学课为什么要用茄子?”原来,这正是老师准备的头皮针和留置针教具。学生们人手一根茄子,开启有趣的“茄子”课堂。
当天的课堂上,学生们先进入新生儿科病房,观看老师为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固定。随后,他们回到教室,用茄子作为教具进行静脉穿刺练习。课程设计者潘关凤和王平蓝两位老师表示,静脉穿刺这一医学技能需要“手感记忆”,而手感只能通过大量练习形成。茄子组织较松软,穿刺进针感觉与在真实人体身上操作的手感比较接近,也有助于学生在重复中培养耐心和共情力,因为每一次穿刺都需像对待真实患儿般轻柔谨慎。
课堂结束后,不少学生看着布满针孔的茄子,直观感受到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害。学生黄俊鑫感慨道,“每次看到穿刺失败后,茄子汁液从针孔渗出,就像看到新生儿哭闹。我会督促自己必须一次成功。”刘鑫怡同学则说,“这些‘可再生教具’感觉很新奇,比传统的教具更有生命力。”
茄子之所以能成为这堂课的主角,是因为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老师解释道,茄子表皮薄嫩且富有弹性,与新生儿头皮质地极为接近。学生能直观感受进针阻力、回弹力等细节,模拟真实操作的手感,弥补传统塑料模型僵硬、失真的缺陷。茄子呈长圆形,表面弧度与婴儿头部类似,便于练习留置针固定技巧,学生可多角度练习,适应临床中不同体位的操作场景。不仅如此,茄子价格低廉且四季供应充足,学生可随时取用练习,不用依赖昂贵教具,同一茄子还能反复穿刺。通过“有生命的教具”训练,学生在穿刺失败时能直观看到茄子组织破损,这种视觉冲击强化了“精准操作减少患儿痛苦”的职业责任感。
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通过持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接下来,学校将着力构建创新混合式教学场景,搭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互动平台,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直建 通讯员:王丽君
受访学校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霍泽凯